凌晨时分的湛江霞山区,两个独自在家的孩子遭遇了一场“深夜抽血”。村委会工作人员在民警陪同下上门,以防控基孔肯雅热为由采集了孩子的血液样本,在家长和公众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事件中,工作人员称因家长“不配合”才联系民警深夜上门。这里就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在维护公共安全的过程中,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了某种“效率优先”的思维定式?当政策执行遇阻,是选择继续耐心沟通,还是直接寻求执法力量介入?
带着民警上门抽血,从程序上来说或许并无不妥。但这样的场景,难免让人产生“强制执法”的观感。特别是当对象是独自在家的未成年人时,更需要考虑方式方法的妥当性。公共安全的维护固然重要,但若动辄依赖强制手段推进,不仅容易激化矛盾,更会消解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基础。
家长的“不配合”往往并非刻意阻碍,更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:对抽血必要性存疑,对采样操作规范性的担忧……工作人员若能耐心解释疾病危害、操作流程和防护措施,而非简单将“不配合”等同于“阻碍公务”,或许能避免矛盾升级。凌晨上门的选择更值得商榷,公共卫生应急需要速度,但不必以牺牲公民的休息权和监护权为代价,寻找“速度与温度”的平衡点,本就是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大、任务重可以理解,但越是紧急时刻,越要守住法治与人文底线。公共安全从来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任务执行,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工程。如果每一次排查都变成“强制行动”,公众的配合意愿只会越来越低。
守护公共安全既需要科学精准的专业支撑,更需要用心用情的人文关怀。在制定政策时多一分群众视角,在执行措施时多一分人文关怀。只有让每一项规定都带着温度落地,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理解与配合。毕竟,筑牢公共安全的防线,靠的从来不是强制的力度,而是信任的厚度与协同的广度。
来源:黄河新闻网